在上海打刑事官司找邢环中律师 【咨询(微信):13918930001】

忘记密码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2022-11-16 00:16 浏览: 1,914 次 字号: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

现 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性自由以人性为 噱头,以性爱为药效,不断释放暧昧与激情的烟幕弹,纵欲成瘾;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 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 ”、“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上进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 成产业。我们何时变得如此迫切渴望成功?成功何以变得如此简单粗暴?那些成功学大师除了演讲收钱还能做什么成功的事?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个人奋斗很可 嘉,实现自我很诱人,名利滋味很甜美。但一个社会结构中,成功人士不过1%,且离不开长期实干和机遇。若成功一学就会,且成王败寇,成功人士光荣,非成功 人士可耻,那么,社会中99%的大多数还怎么活下去?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事物和价值,是成功学课程所蔑视、给不了的和教不会的。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 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成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牺牲品。

迷失的成功和狂热的成功学

个人病就是时代病,个人梦想汇流在一起就是时代狂热。当丧失了多元化的价值观,成功只能用一种评判标准来衡量的时候,也许有人成功了,整个社会却只能充斥着压抑和失败。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日记中写下近似谵 语的成功梦想时,我们无从断定这种梦想虚幻与否;当众多的人沉浸在以“别对自己说不可能”之类的朴素箴言达到成功的迷醉当中,我们也无从判断这种成功捷径 的可行性;当全社会都奉行着“豪宅、宝马、年入百万”的成功标准时,我们也无法知晓这种价值观的正确性。

我们唯一可知的是,我们全社会都在追求成功,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成功。开发潜能、拓展人脉、身心灵平衡,执行力、细节、沟通、行销,感恩、励志、提升……我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和词汇来表达迫切成功的心情。

毫无疑问,在当下的急躁情绪中,成功学讲师已然成功,众多追随者渴望成功,中国正在成功。

成功学的文本逻辑

卡 耐基说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是“经济的哲学”。拿破仑•希尔说乔治•克拉森的《巴比伦富翁》永远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始终没有改变 ”。汤姆•霍普金斯在人生征途上屡战屡败,最后一笔积蓄投给了“世界第一激励大师”金克拉的培训班。“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也是在遇到安东尼•罗宾之 后,从此走上成功之路,因为“卖产品不如卖自己”。而张锦贵则被陈安之评论为:“张锦贵是唯一能令我感到有压力的华人讲师。”

只有成功学大师才能评论成功学大师,而圈外的人则要么举头仰视,要么敬而远之。成功学何以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

如 果分析一下成功学的基本讲义和惯用词,你会发现,基本上就是人类世界已知的公理。比如安东尼•罗宾的“必定成功公式”:“第一,决定出你所要追求的是什 么;第二,拿出行动来;第三,观察一下哪个行动管用,哪个行动不管用;第四,如果行动方向有偏则修改之,以能达到目标为准。”按照这些无比正确的讲义,理 论上当然“必定成功”;但如果不成功,也只能说明你的行为有偏差,而不能说明这些公理不正确。成功学善于比喻、善于利用生活细节说服人,用前些年流行的说 法叫做“心灵鸡汤”,美国人则把这叫做“便利店哲学”,即为廉价、方便、随手可得但颠扑不破的正确道理,它们的文本基本上就是用高科技词汇和营销术语来表 述的知音文体。成功学也善于化用宗教内核,从美国发端的成功学无不浸透了清教精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化作了“人人都有机会成功”。而在中国的成功学传 播过程中,宗教话语变得更加神秘,“感召”、“奉献”、“支持”等似是而非的词汇和刻意营造的环境气氛让某些成功学培训笼罩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这或许 是传授者的预设,也或许是受教者的误读。

2005年6月27日,当掉的陕西省高考状元在大唐芙蓉园上五子登科坛、祭拜孔

圣人、给文曲星上香、过龙门及第牌坊、杏园题名留念,过一把古代状元瘾

除 了善于归纳和化用,成功学也不能不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沟通维度。成功学无一例外倡导打破陌生人隔阂,试图给中国人灌输陌生人的交往体验,许多培训 课程都会号召素不相识的学员拥抱、使用热辣的话语相互鼓励,以他们从来没有过的方式进行沟通。在课外,执着的电话问候、拜访、倾谈和换位理解,也成为成功 学的标准手法。毫无疑问,习惯于中国传统沟通方式的人在成功学面前会被极大震撼,越执着于含蓄沟通或者越不善于沟通的人则越容易被夸张、外化的成功学表达 方式所颠覆掉,他们会震惊、叹服、小心翼翼地尝试继而从中收获从未有过的精神快感。

但,这就是成功学吗?

全民成功的时代?

“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目标是“帮助全中国每一个人、13亿都要成功”,虽然这只是个概念化的说法,但我毫不怀疑众多民众对于成功渴望的狂热程度。

在大多数城市的周末或者傍晚,你经常会看到成群结队的西装、衬衣人士忙忙碌碌,他们在某栋写字楼的某间会议室里热诚地参与着某些培训、讲座、分享沙龙。在写字楼电梯里,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

“林老师上次讲的什么课啊?”

“如何在三个月里赚到100万。”

“天啊!我没有听到。”

“不要紧,下星期还有一个分享会,林老师会和他的弟子一起来和我们分享心得。”

是的,这就是很多人在梦想的事情——通过一次培训或经验分享,就可以“在三个月里赚到100万”,哪怕没有,赚到50万、10万也是物超所值。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渴望成功?又何时把成功简化为金钱的数字游戏?又是何时为这种成功目标定下了急切的时间表?

就 在20年前,我们也不会有这么迫切、这么简单粗暴的想法。那个时代的各种群体狂热虽然同样弥漫着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莫名其妙的行为,但无不是以生活、健康等 人类的生物本能为诉求,从气功热到各种健康疗法、从红豆杉保健到各种磁疗用具不一而足。用物质、金钱来彰显人的社会地位,是成功学这股热潮所引领并自我标 榜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梁理文在一篇文章中把成功学的全面发展归结为保险推销和直销这两个新鲜事物的出现,“这两种销售方式都需要大量招收和培训 推销员。培训专家大都受过成功学的训练,他们也喜欢向学员推荐成功学类的励志书籍。那些接受过培训的人,不管是否留下来做推销,都学到了一些过去他们从来 没有注意过的东西,主要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在个人成功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保险和直销从业人员都是以个体能力、沟通能力作为第一武器的人员,他们自然成为成功学的试水者。随着整个社会从集体体制向个体自由的趋势转变,成功学也因此在其中茁壮生长起来。

个人病就是时代病,个人梦想汇流在一起就是时代狂热。其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成功学。曾经一度,下海是成功的,考公务员是成功的,出国是成功的,读大学是成功的,海归是成功的,在如今买楼也是成功的,炒股更是成功的……在狂热面前,只有一个成功出口,其他都是失败。

当丧失了多元化的价值观,成功只能用一种评判标准来衡量的时候,也许有人成功了,整个社会却只能充斥着压抑和失败。(文/陈漠)

一个彻头彻尾的成功学爱好者

在华南理工大学就读的林泽锟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接触成功学的书籍,因为他姐姐很喜欢看这一类书。他说,当时年龄小,都是挑书中的故事来读,后来慢慢地发现自己真的需要汲取进步的力量,而成功学就是这种力量的来源。

林 泽锟来自农村,小时候性格很腼腆,他觉得自己的经历跟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有点像,而卡耐基的故事带来的震撼也让他自己慢慢地从自卑中蜕变。上大学以后,林泽 锟看的书开始偏向职场技巧和生活中的实践了。他说大二那年找实习单位,正是因为看到“立即行动”这一条,才 有勇气去找栏目的领导,比别人先得到广东电视台的实习机会。林泽锟觉得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成功学爱好者,身边的好朋友也都喜欢看成功学的书。说到在成功 学上的投资,“我觉得是不可以用钱去衡量的……买过珍藏版的,买过二手的,也买过盗版的,从不去看花了多少钱,毕竟是可以让自己受用一生的知识……因为坚 持看这些书,我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功,也因此更相信它。”他认为现在有一些哗众取宠的伪成功学者。“这是对成功学的玷污”

香港蜡像馆里陈列的蜡像代表着各界的成功范本

成功学:一学就会?

文/朱慧憬 谭山山 周 逸 胡 斐

成功学的花园里有各种已经成功的范例,有各种渴望成功的个体,有许多关于成功的理论,也有更多宣称通向成功的路径,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变成了难以厘清的时代心态。

功的人各有各的成功,不成功的人都是一 样的。在成功学大热的当下社会里,有许多熠熠生辉的名字是你无法回避的,同时也有许多普普通通但内心充满成功狂热的小人物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着成功之路减 功,这个共同的主题词,在他们的故事里,时为兴奋剂、时为力量源,有时成为良药,有时成为毒药。

读书人公司汤小明和他的成功学书籍

富爸爸奶酪的成功神话

传 说汤小明是这样加入出版业的2000年5月的一天,汤小明和朋友玩了一次“现金流”游戏,他抽到的职业是薪水最低的门卫,但3个小时玩下来,他却成了首 富。这个游戏出自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即将引进的《富爸爸,穷爸爸》一书,心情大好的汤小明当即决定做这个项目,并投入启动资金80万。

汤 小明自己的说法则是自己当时闲着,朋友想让他有点事做,正好自己也觉得这个事情可以做,所以一拍即合。当年6月,汤小明为操办这本书成立了北京读书人文化 艺术公司。而此前的他,当过大学老师,离开国家教委后做过证券、电子、建材、水产养殖,决定进军出版界的时候还不知道码洋是什么。恐怕他自己也意料不到, 随着读书人策划包装的“富爸爸,穷爸爸”系列图书以及后来更著名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成功,他成为出版界的神话人物,各出版社纷纷请他去讲课。

汤 小明的项目组中,有当时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辑室主任、后来成为他的合作伙伴的陈非,还有他从四川老家拉过来的当过记者的朱鹰。正如汤小明后来所说,“富 爸爸,穷爸爸”系列所提倡的“财商”观念其实在我国适用性并不大,要把它推销出去,靠的就是大手笔的策划包装和营销。据称项目总费用有一半被用在媒体运作 上,系列图书不是一次性推出,而是采取了分期推出的策略,宣传口号也从第一本充满煽动性的“晚看不如早看,读了还得再读”逐步过渡到第三本的“全民财商教 育”。这套书的整体营销在2001年作者罗伯特•清崎访问中国时达到顶峰,罗伯特称“未来10年内发财的机会在中国”,正中渴望发财的中国人的下怀。此 时,“富爸爸,穷爸爸”系列已累计发行200万册,码洋达5000万。汤小明并没有透露“读书人公司”从中获利的具体数目,如果按照纯利润15%、“读书 人公司”与出版社对半分成计算,读书人在此项目的获利应该在220万左右。

接 下来就是被业界形容为简直像印钞机一样的“奶酪”了。“读书人公司”拿到“奶酪”的版权之前,其实有不少出版社已经注意到这个题材,但都被怎么做的问题难 倒了如果按照成本定价,这本薄薄的只有六七十页的小书最多定到六七块,就算卖到十万八万,总码洋也不过一百来万,没法做。但汤小明他们决定放手一搏,采取 价值定价,将书价定为16.80元。营销策略上,除了运作“富爸爸,穷爸爸”已经驾轻就熟的铺天盖地的宣传覆盖,还采取了针对团购的措施。这是因为朱鹰注 意到,“富爸爸,穷爸爸”有相当一部分被安利的人买去,于是在营销“奶酪”时加强了这一部分的营销。“奶酪”累计发行300万册,据业界人士估算,加上盗 版,恐怕至少销了500万册。就连跟风书《我能动谁的奶酪》都能卖20万册。

后来越做越大的“读书人公司”不仅招编辑,还招MBA。很少有图书策划公司像他们那样,能拥有一支由MBA组成的强大的营销队伍。汤小明说过,“奶酪”的成功是“正确的书出现在正确的时候”,他是对的,因为我们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2005年6月1日,上海浦东莲溪小学的同学在展示自
己的学习奖状,我们的教育制度从小就鼓励成绩竞争

超右脑培训于飞和他的成功方法论

被催眠神奇开发的潜能

坐在上海真锅咖啡一楼的雅座上,周围安静得出奇,于飞说要让记者当场领教催眠。“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催眠实验,只要你跟着我的提示做,我就能让你体验到催眠对你身体的神奇功效。”用催眠的行话来说,这是沟通阶段,催眠师会借助语言的指导取得催眠者的信任。

“首先闭上你的眼睛,很好。”

“你的心现在很平静,你非常放松,非常放松,非常非常放松。”

“你现在感觉到自己的右手又一次开始生长了,它正在不断地生长,生长 ”

“你的右手再不断地生长,生长 ”

“生长,生长,生长……”

当记者在一连串的指示后再度睁开眼睛,于飞让我把两个手合并在一起,“怎么样?右手是不是比左手长了一点?”

记者说:“感觉没有。”

两 天以后,“超右脑培训机构”创立者于飞讲师向五十几个慕名而来学习潜能激发课程的学员展示了这套“手指伸长”的催眠技巧很神奇,现场的不少人真的认为他们 的手指增长了几公分。一并呈现的还有“活人变钢板”,一个小伙子僵直着身体悬在两把椅子中间,于飞坐在他的肚子上两手腾空而舞,像极了大卫魔术,“这里不 够高,否则我应该可以站上去。”

于 飞拥有美国职业催眠师协会颁发的职业证书,同时也教授潜能开发的课程,通过催眠手法让普通人拥有超越一般的精神境界。这场催眠秀之后,工作人员开始忙碌地 接受报名。几个在刚才的实验中得到“体验”的人毫不犹豫地填写了自己的资料,于飞很耐心地告诉他们,学习催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性、灵的修养缺一 不可,有天分的人半年就能成为催眠师,天资驽钝者也许要学一辈子。“催眠师的课程收费是8000元一个人,可以随时复教,不另收费。我们还有潜能开发的课 程,帮助你找到自己都不了解的能力。”

在“超右脑”的办公室里,很多学员写来的体验报告被贴在醒目处。所有的报告都讲到了自己在学习当中有所收获,而且这些收获对他们人生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于这些收获究竟是什么?报告中说得很含糊:心、性、灵的平衡。这是最多被提及的一个词组。

2006年8月4日,安之机构在广州的培训课堂现场

分享沙龙玫琳凯和她的成功学示范

看,那些女人们的光荣与梦想

每 周四晚7点,广州华信大厦22楼都有一场玫琳凯的“分享沙龙”活动。作为一家国际知名的直销公司,玫琳凯在通过美容顾问推销她的化妆品的同时,也在培养她 强大的销售队伍。根据销售业绩,“玫琳凯”的直销队伍分普通美容顾问、督导、首席督导、红外套、经销商等若干级别,让人有强烈的进阶荣誉感,而每周的分享 沙龙也就是给这些美容顾问的销售业绩评分和打气的时刻。

沙 龙的开始是一场狂热的舞蹈,每个在场的美容顾问和参与嘉宾都必须舞出自信。舞蹈之后,就是那周“销售皇后”和“形象皇后”的揭晓,获奖者获得玫琳凯别针一 枚。这是玫琳凯开发的成功阶梯的竞争标识。每一枚金别针,上面的阶梯和宝石代表着不同的地位,激励你必须不断保持进阶、往上、成功。得到认同和挣钱同样重 要,这是玫琳凯倡导的理念。

每 个有兴趣加入玫琳凯的人都能看到一本《玫琳凯自传》,看到一个出身贫寒、离异、并不幸福的女人如何在事业中一步步赢来自己的一切辉煌。创始人玫琳凯艾施的 梦想是“更好的持家,买更理想的房子,搬向更好的社区”,而面对朋友,艾施倾向与上流阶层的女朋友结交,“当家世良好的女伴各科成绩是A的时候,艾施说我 必须是A+,因为我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尽力使她觉得我是她值得交的优秀朋友。”

同样,在沙龙上,高级督导是这样向她们的美容顾问介绍这家国际知名公司的情况:玫琳凯在上海最贵的甲级商务楼恒隆广场租下两个楼面,公司的大理石地面光亮可鉴,一切都是最高档的,我们在一家最好的公司上班,我们都是最优秀的。

沙 龙举行的当天,“月度销售皇后”佩戴皇冠、披上黄缎皇袍绕场一周,这就是玫琳凯给予女人的荣耀梦想。“你记得最后一次演讲,接受别人掌声是什么时候的事 情?你应该上千倍地去放大那种感受。你身后有大屏幕,大屏幕上有你的照片和名字。你被包围着,被灯光和掌声包围着,这是舞台的魅力。”从小范围的“销售皇 后”到全国、全世界的“销售皇后”,玫琳凯一直宣扬这种舞台的魅力,试图告诉每个女人:你可以从这里,从小舞台,走向最大的舞台。

除 了“分享沙龙”外,玫琳凯最常规的客户沟通是美容顾问上美容课。小教室里到处是一对一、一对多的美容示范,而教室门口的桌上摆放的全部是成功学教材《如何 把握成功机会》、《3分钟搞定你的客户》等书籍。公司给各级美容顾问的一大嘉奖就是让成功学讲师来给她们上培训课,玫琳凯强调的是从内到外武装女人的成 功。《玫琳凯自传》的扉页上就有这样一句话:“献给成千上万的女性,敢于走出她们的家庭,并运用上帝赋予她们的才华和能力,实现上帝没有时间来完成的—— 让一个平庸的人成为有用之人。”

安之机构首席讲师徐鹤宁和她的人生目标

13亿中国人都学习成功学

徐鹤宁是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大弟子。陈安之的名言是“永远要有个世界级的学习榜样”,于是,徐鹤宁最爱的一句话就是“我的人生是在遇到世界级的老师陈安之之后改变的”。

每 次培训、演讲,徐鹤宁总是无数次狂热地重复着自己的故事:一个家境平常,长相平平的女孩子怎么取得了大家艳羡的一切。她想传递给所有受众的想法是——你也 做得到。徐鹤宁从小对“成功”的定义与主流观念没有一点差别,就是出人头地、住大房子、开好车、周游世界。如今,她做到了。

她拥有的车、房都是成功人士的标准配备,作为安之机构的“销售女神”,她嫁给安之机构的最好的讲师,女儿在听陈安之的“儿童成功学”。而她新的人生目标,是要追随陈安之让中国13亿人都开始学成功学。

徐 鹤宁的简历是跃进式的——“她是陈安之国际训练机构首席讲师,2003年打破亚洲销售纪录;2004年打破世界销售纪录;2005年与陈安之老师同台演 讲;2006年被陈安之老师誉为“亚洲销售女神”。她的自我推广是戏剧而狂热的——“徐鹤宁通过一定要的决心,在半年之内买房,又半年开上敞篷宝马,那一 年她23岁。”她的博客主题是——“要做就做第一名”。而她给任何人发短消息,抬头一定是“最棒的你,……”

徐鹤宁读大学的时候,就向往和成功人士做朋友,“当时我在健身馆兼职,我教他们健身技巧,他们教导我成功经验”。强烈的企图心,被徐鹤宁以及她所代表的成功学,视作成功第一要旨。

在 徐鹤宁的课程中,她一直会讲一个故事,那是她在安之机构做的第一笔成功销售,把3600元的成功学课程卖给4个保险业的经理。在浪漫的西餐厅,她向4位点 头之交的保险经理介绍她要卖的“成功学”课程,当4个人微笑敷衍她的时刻,她跳上了餐桌一边流泪一边说:“一定要,一定要,这个课程有多好,多棒。”据 说,当时西餐厅很多人侧目看着她这个“疯子”,而那3个保险经理也被她感动得一起跳上桌子,握着她的手表示要购买她的产品,因为她是他们见过的最疯狂的销 售员——他们买单,是买她的态度。每当徐鹤宁讲到这个段落,总是不忘提示:“你们觉得有必要给鹤宁一点掌声么?”于是台下掌声如潮。

安之机构很提倡员工的“疯子”精神,他们能半夜两点依旧在公司打推销电话,劝老板们买他们的培训服务,理由是——“如果你们的员工都像我们一样是疯子,那么你不是早就发达了么?”

徐 鹤宁为了开拓新的市场,只身从深圳来到广州。来广州一个月,没有时间租房,她就在住的酒店里营造了成功学的环境——拿出一张大地图,上面贴满她的梦想榜, 比如她要开什么样的车、住什么样的房子,比如她的冠军奖杯照片、她的身体情况表、业绩表。每天,她讲课来回的路上,一路听陈安之成功学课程,而回到酒店, 她就继续激情地面对自己的“地图”。

如 今,“成功学”已经深深指导着徐鹤宁的人生,徐鹤宁甚至不肯使用“累”这个字,因为带有负面情绪,所谓的“累”那是改变、是成长,她会说“我最近很辛苦 ”。采访时,徐鹤宁催促她的助理给她找早餐食用的蛋白粉,当助手没有找到蛋白粉也没有给她答复的时候,她对助手说的依然是成功学术语:“过程之外,我需要 你给我一个结果。”

2005年10月25日,“上海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上最
昂贵的衣服NE.TIGER,物质是表明成功最简洁的方法。

影响力集团易发久和他的科学成功学

他要为成功学平反”!

易 发久的办公室里有两格橱窗,左边那格摆放着各色奖状、证书,右边那格堆满了影响力集团的“内部材料”。他把右边的格子打开,拿出一厚摞的材料铺满办公桌“ 你看,这是高管班的培训教材,这是中管班的,还有普及班的、企业内训的 别着急,这些只是目录。”易发久自信没有一个培训机构能做到像他这个样子,他认为经过十年的努力,影响力集团的教材体系已经可以媲美大学院校。“因为我把 成功学当成一门科学来做。”这位上海影响力集团的董事长这么说。

在 业内他的课非常有名,“号称国内最好的成功学老师。一名听过他上课的外资企业员工说:“8万块一小时,十分有煽动性。”据说有一家公司的老总去听了易发久 的课之后,回去就实行了“不可能计划”,谁说一句“不可能”就会被罚一块钱。后来,整个管理阶层干脆定期去上他的课。据影响力的宣传资料上介绍,最新一期 “领袖的风采”总裁班课时两天两夜,人均收费8800元,这个课程已经开办了好几年,据说报名人数超过30万。“上一节课,公司收入大概是40万。”易发 久说。

“领袖的风采”并不是新开的课程,却是易发久所有课程的集大成。“一开始是一些小职员需要上位,才来做培训。后来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2004年以后,企业的老总们才发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大脑的竞争力,自己比不过人家,企业就要输掉,所以才有了总裁班。”

易发久亲自给总裁们上课,只是一部分课程。“我只是半路出家,未必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要给出精品课程还需要专家。”这些专家是指在大企业做过高层的管理者,他们有业务经验,跳槽到影响力之后又进行了成功学的专业培训,这样的人才是易发久心目中最有资格的职业成功学讲师。

自己做成功学也没有师承。他说自己的教材就是书,他看的书包括拿破仑希尔、卡耐基、奥格•曼蒂诺、乔•吉拉德、夏目治郎等等,都是讲销售的书。看这些书的人非常多,但易发久认为自己把成功学当成一门科学来理解,从书里面总结了理念,成就了今天的成功。

“ 成功学是一门科学”,他又一次强调,“现在的课程都太哲学,有的走神秘主义路线,有的干脆走传销,所以成功学的名声不太好。”易发久把影响力看成为成功学 平反的阵地,“一节课40万真的很多吗?我们有上百人的团队在支持课程开发,有资历最深的专业人员做培训,提供的课程也都是从方法论入手结合实践,学了就 能用。”他展示他课程的法宝——表格。把人生目标、职业目标、收入预期、要多大的房子、几辆车、想获得怎么样的社会地位都做成表格,当你把表格全都填满 了,你对自己的未来就有了明确的规划。“成功学就是告诉人们怎样作人生规划、什么是最佳的改变策略、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做,这难道不是系统学加心理 学么?”他这样定义自己的事业。

2002 年,易发久作为嘉宾在央视《十二演播室》节目中参与了一场成功学是不是科学的辩论,“虽然没有结果,但是这个辩论是有意义的”。“2007年,作为上海师 大客座教授的他,提出了设立成功学硕士研究课程的设想,之前的2004年这个建议被否决,不过现在已经经过论证进入执行阶段,后来他又想到组建培训师工 会,但国家相关部门并不承认,因此没有搞起来。现在他正在起草一份由上海市人事局牵头的《培训师管理标准》,并把这个项目看成是成功学复兴的希望。易发久 出了三本书,《成功有方法》售出上百万本,《成功不是不可能的》30万本,现在新书《基本功》又开始在全国推广——“这是一个系列的,我们要为这个行业总 结出一些什么。”

人性的弱点

据 广州卡耐基学校人际关系课程的负责人吴小姐介绍,这门课程是根据《人性的弱点》制定的,从1912年至今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其训练模式基本未变。广州 卡耐基学校的这门课程每班招收20-30个学员,大多数学员都是公司白领、金领及高管人员,此外还专门开设面对高校学生的课程。每期课程1个月左右,一般 学员都会购买4800元一套的学习卡,学习一个系列的课程。吴小姐强调,这门课程与激励式、突出名人的学习方法不一样,更注重互动。教员彭老师说:与其他 “成功学”的区别是卡耐基更着重技能培训、运用性特强,“今晚上完课,第二天上班就能用了,而非纯粹的激励和煽情。”有些学员则认为,课程着重思维上的改 造,要在实践中潜移默化才能获得技能的提高。

新周刊杂志授权转载:

2007年4月4日,辽宁省大连市的一名保安,他背
后的房地产项目代表着目前中国最成功的行业

成功学课程旁听记

————三晚两天就能改变你的人生?

(文/程功)

体验感召支持奉献,串联起导师LP”新学员死党嘉宾的人际链。在众多成功励志培训课程中,这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体验,但在圈外人眼里,它是那么神秘和不可解。

这是一门昂贵的课程。“探索”、“突破”、“领导锻炼”三种级别的课程,学费分别为3900元、7700元、3900元,时长分别为三晚两天、五天、三个月(每月一个周末,共六天)。

这也是一门充满仪式感、“成年人的体验式”、有争议的“生命”课程。

励进睿力

课程手册里写道:“睿力课程所有培训以活动体验式为主导。源自欧美,课程系统以探索、突破及领导锻炼三个主课程为核心,配合其他工作坊,以达到开发潜能、自我提升、改善生活素质等效益。”

主 办方广州市睿力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在广州市林乐路的一栋写字楼内办公,距广州天河区的CBD符号中信大厦只有10分钟行程。看上去是个很普通的写字 间,在角落里的沙发上,四五位女职员拿着花名册正在开会,主持会议的张莉萍拿出一本蓝色册子和一个黄色信封,分别是探索课程手册和“睿力个人才华提升之探 索课程报名协议书”。她介绍,“睿力的特色就是体验,这个课程最早开始于美国,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都很流行,后来传到香港,再到内地”。她 说,睿力在广州、成都、上海都有分部。

“睿力”的前身是“励进”。LP(领导锻炼)57期的学员郑刚告诉记者,“它注册差不多十年了,现在在成都、上海还叫励进,在广州不能叫励进,据说是涉及到一些工商税务等原因。人员没变,公司也没变,我现在还叫它励进。”郑的身份是广州一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副总经理。

工作人员徐文英解释:更名发生在2007年1月,原因是“违反了教育局的‘课室和办公室不能在一起’的教学规定”,所以从天阳路搬迁至林乐路。

张 莉萍介绍,授课导师“以前是老外,后来是位香港的华人,现在已经有国内完成课程的一些学员成为导师,教起课来不会有障碍。”郑刚说,“每个课程不止一个导 师,有时有两三个。我上探索班的第一节课是刘志伟(音),据说,他是佐丹奴以前的老板,后来在美国投资不太顺利,人生起起落落,后来,他成为励进学员,再 做小组长,又做了导师,讲课很实在。”

工 作人员和学员都拒绝透露课程的详细内容,理由是课程有保密协议,而且提前知道内容会影响新学员的心理体验。“学过的人就知道不贵,关键是要看对自己人生的 意义。”张莉萍说,她以前做事拖拉的毛病就在几年前的学习中得到改变,“你如果真的觉得不好,还可以退钱”,她指着协议书上的第7条:“若参加者完成五天 课程后得不到任何效益,可申办退款手续。手续需于课程的导师授课部份完成后48小时内呈交书面申请要求退款。本公司将会先安排面谈,退款则会在接获退款申 请和面谈后一至两个星期内,将已付学费扣除退款手续费用人民币1000元整后之余额退还。”

2007年2月21日,海南省琼海市冬瓜大丰收,农民的快乐总
是简单,但是他们却被定义为中国最不容易成功的一群人。

泪流满面的结业典礼

7 月29日晚6点30分,天河北一家宾馆16楼的多功能会议厅,LP61期结束“突破课程”进入“领导锻炼”的结业典礼正在进行。会场约100平方,聚集了 100余人,大部分席地而坐。LP61结业班的29名学员和5名小组长盘腿坐在主席台,其他的60余位老LP学员、“感召人”和家属则坐在会场中央,最后 一排坐着的是10余位西装革履的导师和工作人员。

穿深紫色长裙的肖导师出来宣布:29位学员进行总结、感恩。话音刚落,便有四五名学员同时起身争抢话筒。29个学员的总结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大家好,我是XXX,我是一个真诚、自信、冒险、负责任的男人(女人)!”台下立即齐声呼应:“Yes!”

“以前我是一个没有志气,总是逃避,没有勇气的人,通过五天的学习,我突破了自己,现在感到很轻松、很快乐。”台下是整齐划一、雷鸣般的掌声。远处的导师朝演讲者竖起两个大拇指。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感召人XXX,感谢从‘探索班’到‘突破班’的各位导师,也要感谢小组长们,还有我身后的28位死党!”许多人声音嘶哑。“感召人”起身,双手交叉放于胸前,朝四周作90度鞠躬表示回礼。

感 谢中充满了温情,丈夫感谢妻子,妹妹感谢姐姐,母亲感谢儿子,儿子感谢父亲。一个中年女子说:“我已经放下了多年放不下的一些痛苦的事情,现在我活了。” 一个酒吧歌手经纪人说:“妈妈,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儿子”,他的母亲正举着DV,脸上堆满笑容。一个年轻女子说:“我老公以前老说我顶多是个小学生,现在我 觉得我是个大学生!”一个称自己以前胆小的男子,当众拥抱并亲吻了自己的妻子,流下了热泪。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跑上台,给父亲送上一束鲜花。

感恩结束,肖导师的声音再次响起:“请给我们29位学员掌声,嘉许他们的胸襟和开放度。挚爱的亲朋们,他们真的非常棒。”5名坐在一旁“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小组长接着上台总结和感恩,一位女组长说:“看到他们一天一天变化,真的好像比拿到黄金还要开心!”

肖 导师重新站回会场中央,身后跟着一位提篮子的女工作人员,“我们有几份礼物送给小组长,礼物本身没有多大价值,但它是会发光发热的东西,代表的是一个世 界,因为有你,这个世界发光、发亮。”声音里有了哭腔。肖导师每发完一份礼物,都会双手交叉放于胸前,90度鞠躬,然后再进行拥抱,轻轻耳语几句,接下来 的29位学员也排队重复进行。在人群中,身材墩厚的组长郑刚在一次次拥抱中泪流满面。

这场持续一个多小时的结业典礼,以老LP的抱团激励和小组长们的及时小结划上句号。在一楼的大厅,那个酒吧歌手经纪人热情不减,“我告诉你,对个人自信,绝对有百分百的提升。”

你会错过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课程手册里写道:“我的朋友不断向我推荐,甚至说服我参加课程,是否有金钱回报?是否涉及传销?——不,只是因为他们在课程中得到效益及探索到所有的力量!他们急于与你分享,他们真正的好处是,当您完成课程后,他与您共同拥有新的力量。”

结业典礼上,郑刚成为了记者的“感召人”。7月30日,郑刚为“感召”记者参加课程,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他穿着一件橙色LP队服,左胸绣着大大的“爱”字、右衣袖绣着“4”、后背印着“LP57”。

郑刚说小组长纯粹是做“奉献”,他还“感召”了妹妹参加课程,完全没有利益关系。“我有自己的公司,赚自己的钱,没必要给别人做业务员。”他边解释边拿出一份报名材料放到桌上,“别再犹豫了,对你来说确实是冒一个小风险,但为了你未来的生活,这点投资是微不足道的。”

8月1日,是“嘉宾分享会”,同样在宾馆16楼的多功能会议厅,同样是晚上6点半。

“ 分享会”被定义为老LP学员的“自发行动”,被“感召”来的嘉宾将有机会体验到探索班的部分内容。多功能会议厅里整齐摆下了80张椅子,被“感召”到场的 嘉宾约有50余人,其余则是LP61学员和工作人员。到场者的身份被区分为“导师”、“老LP”“小组长”、“感召人”、“死党”和“嘉宾”。他们来自广 州、深圳、东莞、香港、温州、长沙各地,有服装店老板、音响店老板、私企副总、企业高管,还有大学教师和医院护士长,年龄在三四十岁之间。

分 享开始前,郑刚带记者去见工作人员徐文英,以解决就读前的一些疑惑。问:“我看有报道说你们的课程有穿丁字裤跳艳舞,模仿性姿势的内容?”答:“我不能说 媒体说的属不属实,但我可以告诉你,眼睛看到的东西有时候不一定是真的,要怎样使我们的心也能看到。关键是你有没有需要,想要超越自己什么,这才是最重要 的。”

“探索课程”体验正式开始,LP61班的两位男学员担任主持。第一项体验:跟人打招呼时,将自己比喻成一种动物,体验时间两分钟。会场里开始热闹起来。

A:你好,我是一只可爱的小狗。

B:你好,我是一头勤劳的黄牛。

A:你好,我是怪兽。

B:你好,我是一条狼。

A:你好,我是老虎。

B:你好,我是一头大肥猪。

主持人将体验人的心态分为“主动式”、“被动式”、“古板式”(从头至尾称自己是一种动物)、“强权式”(从头到尾所称的动物要大过对方)——“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对待人生、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主持人说。

第二项体验:叫一名女子将手放在一名男子的手心处,目的是让两者“用身体感觉一样东西,体验紧张和不知所措”。

第 三项体验:“开放式的坐姿”。两人相向端坐,手放在膝盖处,两人膝盖间隔两个拳头的距离,用眼神默默注视对方一分钟。100余人端着凳子找搭档,会场里再 次闹腾起来。一位男嘉宾在体验结束后说:“这样看人是特别不礼貌的事,我老师这样教我,我父母也这样教我,今天,我对面坐着一个靓女,我确实不敢看她,我 倒是想看看满场的其他人都什么眼神,大家都这么看着,我感觉特别可乐。”一个女嘉宾则觉得“好像是回到了童年”。

接下,老LP学员开始宣讲。

一 名LP57女学员,自称是拿到了“最高学历”的大学教师,之后又回来任LP59小组长,“三个晚上两个白天,让我彻底对自己有了360度的认识。我今天诚 心诚意请大家敞开你的心扉,相信今天带你来的朋友或亲人,为你自己负责,为你的生命负责,放下你的看法,接受一些跟你未来有非常非常重要关系的一些事,可 以吗?”另一名自称50岁、来自香港的男学员说,“1998年,我在香港上这个课,那时我欠银行20多万,上了课后一年时间,我把欠债都还光,然后重建生 意,现在,我有15家店。”

主 持人趁热打铁,介绍了将于8月15日开班的探索课程,包括上课时间、费用等等,并建议每四到六人组成一个小组,与老LP们进行交流,而工作人员则在后排准 备好报名材料,随时准备接受报名。“一般报满120人就截止,招得差不多就开班,最短一个月一班。”郑刚说他上探索班时是72人,到突破班剩下42人,到 领导锻炼班剩下39人。

与 记者在同一小组的一位LP61女组长,说自己是东莞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坐了两个多小时车才到广州,“我三年前读的,如果真是人家洗脑,也不会洗三年吧。 三年了,我赚到一群很好的死党,无论什么事情,他们都第一个跑出来支持我。想想,我毕业十多天举行了婚礼,40多个死党都来喝我的喜酒,陪我出嫁,多幸福 的事!”

时间已近10点,记者起身向郑刚告辞。他坚持把记者送到一楼大厅,“我感觉你在逃离,一刻都不想呆。你是个谨慎过头的人,你不报名,你不去,就会错过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

2007年4月6日晚,一个名为“商界时尚之夜——企业家与生活”
的派对在重庆三峡博物馆隆重举行,各界的成功人士举杯同庆。

在机场布道成功

不仅仅带有妙不可言的表演性,更可能带有一个国家的戏剧性。

(文/黄俊杰)

果机场的书店要选代言人,登上招牌的若 不是胡雪岩,便极可能是陈安之。2007年8月,广州新白云机场候机厅B105指示牌边的小店便是一个样本:书架置顶的是陈安之《团队激励》影碟套装,抢 占前排书架的是《胡雪岩成功之道》系列图书。《心态教练》、《赚钱教练》之类的成功学书籍占据了小店1/3的位置,地位远远高于同店销售的陶陶居的金钱 酥、九制小话梅与畅销小说。

“机场的书店最势力,没市场的书决不留在架上。”小说家兼企业高管冯唐指出机场货架的成功学意义,“身死百年的曾国藩长了一张青瓜脸,不是美男,没有绯闻,还能长期占领各地机场书店的书架。无论文字如何,这本身就证明他已经立言而不朽了。”

成 功学告诉你,世界是战场。事实上,成功学在机场。“余世维对自己的培训目标人群——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定位很准确,而这些人群经常活动的地方就是机场,所 以余世维几乎垄断了全国的所有机场书店,直到今天你只要进入机场候机楼,就能听到书店终端电视机里传来的带有台湾味普通话的讲课声音。”在一篇《七剑铸就 领导力》的文章里,叙述了机场这个成功学必争之地的硝烟味。

“B105 小店”的售货员试图用市场规律去解释这种现象“因为这些教人成功的书放在这里好卖啊,在其他地方就不一定了。”机场的旅客显然是成功学的客户——国外有一 个统计,每人到机场候机平均得逗留103分钟,其中商务人士有在飞机上或候机空闲的阅读习惯,所以机场书店常成为他们光顾最多的书店类型。而中国2003 年一份读书调查显示,31.3%的企业家将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作为自己的图书阅览室。

在 网友写的《机场上发生的各种傻逼事儿》中,成功学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有时候我能站在电视机前面看一个小时,有点儿像小时候看评书联播那意思。那帮各式 各样的SB操着各式各样的口音介绍自己怎么牛逼,一帮外地中年SB围成扇形,绕着电视看得特别津津有味儿,也包括我。”

机 场成功学不仅仅带有这样的表演性,更可能带有一个国家的戏剧性冲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做过《是什么在造就一个人的成功》的演讲,讲到2002年他在《参 考消息》上看到《成功学热中国》的报道:“其根据是现在中国的各个书店中,甚至连机场和地铁车站的小报摊上都摆满了成功秘诀类的书籍……这说明现代各个阶 层的人群都非常关注一个人如何才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外国记者把这点作为新闻,说明他们觉得中国人的这种愿望已经不比其他国家差,甚至已经超过许多国家。 ”

而一位叫刘苏的女子则在博文《时尚女青年的硬件指标》中,对这个时代的成功学时尚表示了“我反对”:“机场上的书店,卖的书都这么急功近利,好像连飞机上的两个小时,都不要放过人生感悟的机会,心灵鸡汤一下就醍醐灌顶,下了飞机马上发大财。”

对 于贫慕虚荣的机场,美国著名小说家厄普戴克曾抱怨说“你进入机场书店,绝对找不到一本我的书。”中国的作家也未必喜欢机场一一在摆满成功学书籍的书架上, 时代的主角们或仰脸叉腰,或故作深沉,总之自信爆棚。这些带着浮躁或嚣张的成功符号,甚至形成了属于机场的成功学阶层:

首 先,穿衬衫、戴眼镜的男人成为封面。然后,穿衬衫、戴眼镜的男人围住了海报旁的小电视。最后,在3万英尺的高空,那些付了书款,坐在经济舱中喝桑果汁的成 功学徒们,把成功学经典往小桌板上一搁,就呼呼大睡——在两个小时内,那些充满感叹句与肯定句的书籍,足够造成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群人正奋勇迈向成功 的错觉。

幼儿MBA“

“天才宝贝幼儿MBA”的孩子们正在上“目标与生活体验”课,课程教育孩子们要遵守规则,不能独自外出。

一 年前,幼儿MBA(EarlyMBA)的风潮从上海刮到广州,很多家长都乐意花超过两万元为自己的孩子购买为期两年的课程。目前,广州“天才宝贝”的 “MBA课程”接收了超过400名3-6岁的孩子。这里为孩子们实行不分年龄、混班上课。“小孩的能力跟年龄没有太大关系,而是要看他们接受过的训练。” 该中心负责人朱先生说。

13亿人的成功学考源

————从美国到中国梦

(文/陈旧)

屡被斥责的、以追求财富为核心的旧式美国梦如今在中国却获得了新的生机,并被名之为中国梦

国人最熟知的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的传记开篇中,这样写道:“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比‘美国梦’更能界定美国:不管出身多么卑微,只要努力、诚实、节俭,任何人都能够出人头地,获得权力和影响,甚至成为美国总统。”

这一成功学原理被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奉为圭臬,不仅仅是美国,还有中国的年轻人。自20世纪末以来,美式成功学在中国大行其道,从卡耐基到拿破仑希尔,从安东尼罗宾到赖兹,中国人所信奉的成功学大师大多来自美国。

英 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因为中国没有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体系。而如今,在GDP强势增长30年、民族自信心空前爆棚、“大国 崛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之下,一种糅合了屡被斥责的以追求财富为核心的旧式“美国梦”却在中国获得了新的生机,并被名之为“中国梦”。

从欧洲梦到美国梦

400年前,清教徒们来到了新大陆,被他们抛之身后的是继承和世袭制度盛行的欧洲大陆。从建国一开始,美国人就相信,机会平等是他们区别于欧洲旧大陆的不同之处。

经 过了1865年至1900年的流金岁月时代,经过商业、重工业、铁路以及重商主义经济政治学的蓬勃发展,到1890年,美国已经成为世界新首富。一批身无 分文、地位卑下的美国人一夜之间因为金矿油田的开采而暴富,领导这一革命的摩根、卡耐基、洛克菲勒等一代金融与工业巨子成为时代英雄,他们是美国梦的奠基 人。

机 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聪明、勤奋与坚韧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而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 出来的最显著特征。时至今日,这些美国梦的精髓仍被视为美国的最大国民财富加以珍视,众多美国人仍然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国家想象成世界上社会等级纵向流动 最顺畅的地方。一个人可以凭个人能力,而不是家族关系取得成功,即使是妇女与黑人。

无 可否认,强调机会均等的“美国梦”的确赋予了美国社会与经济的巨大活力,最新例子是“平民总统”克林顿与新财富英雄比尔盖茨。但过分强调效率、忽视了社会 公正,因收入的不平等进而导致事实的不平等使“美国梦”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屡屡为人诟病美国的收入不平等或许不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但一定是发达国家中严 重的,美国梦的第一批实现者,第一代白手起家的“泥腿子”贵族迅速地洗脚上岸,变得比那些世袭贵族更保守他们把儿子送进昂贵的私立学校,和真正的传统世袭 贵族联姻,最好是从古老的欧洲大陆“进口”的贵族新娘。国家政治也被迅速地封闭化了,在同一届议会里工作的议员下班以后是同一个百万富翁俱乐部的成员。

经济政策学院的分析报告指出,美国的社会流动性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不断下降,只有12%的人口从社会的底层(收入最低的20%)上升到最上层(收入最高的5%)。在80年代和90年代,这个数字下降到了11%。越来越高的收入差别导致了越来越少的社会纵向流动性。

正如旅美学者薛涌所言,美国社会已患上越来越严重的“纵向流动硬化症”。曾经在20世纪激励了全球人的“美国梦”当真是生于社会纵向流动,死于社会纵向流动。

从美国梦到中国梦

在总结美国第一代商界巨子的业绩时,卡耐基写道:工业界的领袖们从小职员和学徒起家,他们接受的训练比任何学校都更严酷、更有效率。这就是贫困。

长时间的贫困与随之而来的屈辱,激励了20世纪的美国人与21世纪的中国人追逐财富的强烈欲望。堪称中国“洛克菲勒”的香港人李嘉诚年轻时是个学徒,曾因为家贫而无法入读大学,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因而最被中国的有志青年景仰。

美国梦是怎么变成中国梦的?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就有回报”的励志传奇正在上演,当中国制造已经占领全世界,中国企业全世界跑马圈地,财富至上、效率第一、个人奋斗就能解决一切。

年 仅18岁的少女站在超女舞台上,泪如雨下,她的梦想达到了。每年超过800万农民工进城,他们梦想有朝一日能变身城里人。 350万大学应届毕业生等待着被卷入社会搅肉机,他们中的不少人,怀揣着成为李嘉诚或江南春的伟大梦想。穷人想脱贫,富人想更富,小孩想迅速长大,老人想 延缓寿命,男人想更强更壮更持久,女人则想更美更挺更苗条。梦想绝对是我们时代最被滥用的词汇之一,而所谓梦想,其实是欲望的托词。

通过努力的工作、非凡的勇气与意志力,每个人都可以致富,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美国梦”所告诉我们的。而20世纪的“美国梦”其实和17世纪的“西班牙梦”,18世纪的“荷兰梦”、19世纪的“英国梦”一脉相承,背后是不可遏制的对财富的强烈欲望。

其实,谁也没有犯不成功罪

没有直接回报,没有证书,对就业无帮助,不能令你成为人上人,只是令你更像一个

文/何树青

育的目的是培养成功人士,还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如果一个社会精英过劳死、穷人用命换钱、富人拿钱买命、中年人道德败坏、年轻人无责任心、学生和学者屡屡遇上心理问题而自杀、普通劳动者自我感觉低人一等,那么,普及教育的价值又有何可言?

今天,瞄准成功的课程和速成班成了暴利产业,人人热衷于谈论效率和回报。如果课程没有直接的回报,如果一个班需要学三五年才能看到成绩,这样的课程和授课班在中国当代社会根本就没有存活的机会。

但世上还是需要有一些不指向成功的课程,不能令你成为人上人。它们只是令人更加像一个“人”,而非一部成功的机器。

编外课:教学生跳社交舞。

“他们最需要帮助,你却教他们跳恰恰恰!”亚祖老师对没事找事的外来舞蹈家皮埃尔杜莱恩(Pierre Dulaine)很愤怒。

他们是谁?他们是美国约翰德克高中的一群差学生,是“箩底橙”,数学及阅读能力属于全国最差的4%,校方和社会人士为之提供了辅导课程、个人指导、数学中心、语言技能、读书会、禁毒活动……但他们还是烂泥扶不上墙,被预设为人渣并自认无可救药。

跳 舞跟人生有什么关系?杜莱恩说“看见吗?她让我领舞,是信任我;更重要的是,她信任自己。现在,若你16岁女儿坚强而有安全感,信任自己,她怎会被蠢才搞 大肚子?若你儿子(在跳舞中)学会尊重女孩,他一辈子也会善待女性。这是我在学校的工作利用舞蹈,教学生一些规矩,是尊重、团队精神和尊严,让他们认清未 来要走的路。”以上的故事来自于电影Take the Lead,皮埃尔•杜莱恩率领“箩底橙”们以三人探戈赢得了全市社交舞比赛的胜利。现实岂有电影般美好?

现 实比电影更美好——电影主人公的原型皮埃尔杜莱恩获得过5项世界表演赛冠军,赢得过百老汇最佳舞蹈演员奖。有一天他萌生此念:“生命中发生的这么多事情都 是有原因的,并且一个人达到某个年龄,你会感到你想把某些东西还回去……跳舞对我帮助很大,让我在一些公办学校做吧。”从1994年开始,皮埃尔杜莱恩在 纽约的两所公立小学开展免费的舞蹈教学课程,“舞蹈课堂”普及计划逐渐扩展,现已波及120所学校,超过12000名学生。13年来,社交舞比赛成了所有 这些学校的年度节目,孩子们并没有从这项课程里学到成功,学到的是交际舞的愉悦、激情和礼仪。

社 交舞课程改变不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家庭暴力和学习成绩,却可能改变问题少年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轨迹。今天,你点开皮埃尔杜莱恩舞蹈俱乐部的网站主页,仍可看 见这句话:“皮埃尔杜莱恩舞蹈俱乐部虽然是一家交际舞学校,却不仅教授舞蹈,我们还帮助大家捕捉激动、娱乐、浪漫、优雅和自信的舞蹈精神。”

2007年7月6日,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学生在复习
考研书籍。每次考试都有可能是学生们的人生转折点

自修课:让有梦者去流浪

云 门舞集的网站上引用了法国天才诗人兰波的诗:“我要到远方去,双手插入漏底的口袋,外衣也磨损褴褛了,我踽踽青空下,缪思,我效忠您”。云门舞集文教基金 会成立“流浪者计划”,奖助台湾30岁以下的艺术人才到海外去自助式贫穷旅行,以流浪丰富自我、扩大艺术视野,夯实梦想。

2005年,第一批获奖助的台湾流浪者去到了印度、越南、柬埔寨、新疆、西藏等亚洲各处。这是一门自修课。云门舞集的网站上记载了三批流浪者的脚步:

第 一位出发的流浪者是大学应届毕业生谢旺霖,他向云门提出了滇藏单车之旅的计划。他以2万元(新台币,下同)组装了一辆符合高山路途需要的单车,再用 2000元买条耐磨、易排汗的骑乘裤,从云南丽江古城出发,骑越三江峡谷,40多天在天地间日日踩踏,沿途啃面包、干粮,吃口服点滴,住兵站、招待所、废 墟、山间木屋,遭遇生死历险和恐惧寂寞,最后成功结束这趟流浪,从自闭者转型为一个可以拥抱别人的具备更多可能性的人。

第 二位出发的流浪者是建筑师柳震东,想去寻访河流、土地与人的关系。他行经老挝、柬埔寨、越南三国,54天里领略了与自己从小经验完全不同的河畔生活和大河 造就的自然景观,也同时在看自己内在的世界。“在这样的旅行中,我有一种‘等待’的基调。过程中,觉得自己变得慢一些、从容一些,对时间比较没有那么急迫 的感觉。”

职业乐手吴欣泽的梦是“想把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声音都听到”。他从“流浪者计划”近200名报名者中突围而出,到西塔琴(sitar)的源头——印度去学习。61天,他到4个城市拜师习琴,每堂课上课2小时,练习1小时,回来再练,加起来每天至少弹上5小时,进步神速。

2007年,云门舞集文教基金会的“流浪者计划”还在征召流浪者。这些年轻的流浪者目前并没有成名成家,但他们的梦想都得以升空过一次,有了从外部看自己的视野,成为未来创新的源泉之一。这已经足够了。

2007年7月14日,海南省海口市某个时期舞蹈培训班。在家
长们看来,让孩子们参加各种培训是日后成功的可靠保障。

常识课:学会修马桶,学会做爱

会写诗的人比会修马桶的人多,会怀孕的人比会正确避孕的人多——日常生活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可惜我们通常缺乏技术。帮助我们的多是产品推销员和超市售货员,而不是那些教我们如何掌握“小”技术、令生活质量更好的课程。

千 万不要小瞧动手干劳力活的人,“把车库改装成一套新的睡房跟管理公司一样考脑力。”美国《60分钟》新闻节目主持人AndyRooney感慨:“急着向你 卖房子的销售员比懂得修理排水道的人多许多。似乎没有人懂得修理任何东西,我们只懂得把坏的丢掉买个新的。”“英语专业的人毕业时就应该把花在计算机上的 钱用在买个扶梯学一下怎么修理漏水的天花板。他们可以在晚上的时候才读莎士比亚或上网。”

从 今年9月开始,修马桶终于有课程了,报载:温州市普通高中高二的学生都要学习一门名为《通用技术》的新课程,每周两课时。课程包括了技术与设计、汽车驾驶 与保养、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电子控制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其中《技术与设计》中,包括了设计台灯、维修自行 车、修马桶、做菜、家庭理财、家庭保健、使用电表、装灯泡、解决跳闸问题等技能。同样的课程也将于今年秋季出现在湖南省,家政、汽车驾驶、家庭理财、服装 设计都被纳入了选修课程,所有的高一学生都要选修,至少能独立制作一个灯笼才算达标。

高 中课程中有必要加入的,除了生活小技术,还包括性爱教育。上海市青春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戴耀红对传媒说,当今少男少女性成熟年龄普遍提前了2岁,19 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平均5%—10%的男孩和3%—8%的女孩有过性经历或者性体验。如果还不开办“男孩教育”的课程,“让男孩成长为有责任感的男性公 民,将少女孕育的几率下降到最低”,上海18岁的女孩两年内人流13次的事将不止是个案。台湾最近倒有意把“性爱与婚姻伦理”列为2009学年度高中课 程,作为生命教育领域八门选修课之一,但因触及婚前性行为、试婚、同居、自慰等敏感议题,重视升学指标的学校不一定会开这门课。

修马桶、做爱这样的“通用技术”,不会让学习者成为成功人士,但可以令生活免于狼狈不堪。

不成功,便成人

人人都成功的社会未必就是一个进步的社会,真正的社会进步取决于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取决于个人选择的自由与自主——无论选择成功还是选择不成功。远离那种似是而非的成功学吧,做一个自由、自主而快乐的人。

文/谭山山

所有成功学讲师一样,电影《阳光小美 女》中的爸爸信奉的是这样的信条:“人只有两种,成功者和失败者。”这也是这个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所有的企业,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国际化企业,都削尖了脑 袋要挤进世界500强;所有的父母,不管是还没离婚还是已经离婚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No.1;所有的励志图书,不管是原版还是引进版,都在教你怎样 一步一步爬上成功的顶峰;所有的选秀活动,不管是电视上还是网络上的,都在宣扬一夜成名、从此名利双收的神话……你成功了,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失败? 对不起,你不但是个Loser,还是个连自己也无法原谅的罪人,罪名就是:你居然还没有成功!

但是,人生真的非如此不可吗?是谁断定了不成功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人生?是谁告诉我们“求上进”才是人生正道?成功人生除了成功或者失败,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吗?

成功之累

前 《纽约时报》著名记者亚历山德拉•罗宾斯出版了《过度追求成就者:身不由己学子的秘密生活》一书提醒人们,现在全世界的学生处在比以前更为强大的成功压力 之下。她以中学母校的优秀学生为个案,他们承认自己已经努力到了极限,感到孤独、无奈、惶恐、无法形容的痛苦和心力交瘁;有的学生为了弥补精力上的不足, 甚至用毒品来提神,而这也得到了父母的默许。罗宾斯说:“如果孩子们过度追求成功,那么,无论他们获得多大成就都感到远远不够。”事实上,不仅是美国的中 学生们,这个世界的人们或多或少都面临着“成功”的压力。

本 来,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应该有所不同:有些人觉得30岁之前赚到100万、500万乃至1000万才算成功,有些人则觉得成功就是给身 边的人带来快乐,同时自己也得到快乐;如果机遇和运气都不错,有钱也不坏,不过这并非体现成功的唯一方式。但现在的所谓“成功”,却被片面地置换为“发大 财”、“成为人上人”,基本排斥了除此之外的其他价值观。整个社会的氛围是“逼”着人去“成功”,而且这是一条单行道,走上去就不能回头,因为回头就是“ 不成功”,就是“失败”。

如果所有人都被置于“成功/失败”二元对立的语境下,这个社会肯定出了问题。当那么多人被“榜样”和“导师”教导着踏上漫漫“成功”的时候,还有谁会真正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来生活、依循自己独立的标准来选择?

谁说一定要成功?

人 人都成功的社会未必就是一个进步的社会。正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一个人,从行为模式到价值观都趋向于一致,都相信“要成功先发疯”、“如果我不能,我就 一定要;如果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都认为成功是生存的唯一目的,这个社会是可怕的。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中,人不再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是和所谓“ 成功”一样,成了流水线上标准化的工业产品。

一 个真正进步的社会应该是开放和多元的,有人愿意成功向上、出人头地,这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做做梦,过点没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况且,不向 上,并不必然意味着“向下”。人生并不是一条只能走到底的单行道,还应该有很多分叉的小径,通向各人心目中的秘密花园。

“ 他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一生没工作,情事不断还是个同性恋,花20年写了一本没几个人看的小说。但晚年回首人生,他发现那些难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时 光,因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而快活的日子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这是《阳光小美女》结尾的一段台词,说的是普鲁斯特。什么是成功,什么又是失败, 其实并不绝对。你可以选择成功,也可以选择不成功,但首先,你要学会做一个自由、自主而快乐的人。

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飞 轮(左)是鼎瑞咨询有限公司的教育总监,1998年开始接触成功学。最初从事休闲服务性行业的他,由于工作遇到许多瓶颈,就买许多成功学的书籍作自我提 升。学习过程中,他觉得成功学理论需要引导才能有实质性的提高,于是他开办鼎瑞咨询公司——“本来以为2010年才有能力开办这家培训机构的,现在提前4 年实现目标。”飞轮每月在成功学上的消费占到收入的10%,他参加过最贵的课程是安东尼•罗宾的课,9800元。在别人眼中,这是不可思议的事,但他却觉 得9800元花得非常乐意。

渐 冰(右)是飞轮的朋友,也是广东格锐(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是一家专门邀请国外成功学大师来中国培训的教育机构。渐冰从2000年开始接触 成功学,最早是看到《思考致富圣经》。2003年他离开了原来的公司,投身成功学教育行业。对于这类教育课程,他说“课程不是参加的越多越好,最重要的是 学以致用。”由于立志成为一名成功学讲师,渐冰每年要在培训上花去收入的40%,参加过的最贵的课程是到澳大利亚去参加安东尼•罗宾的培训,45000 元,再加上旅费,总共要70000多,现在,他正在筹建一个网上授课的成功学网站,未来打算建立自己的教育机构,纠结推广国外的成功学理论。

新周刊杂志授权转载:

成功是个恶劣的概念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

哪些人成功了?

无 论是从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城乡收入比,还是“五等分”、“十等分”,这些国际上通用的衡量贫富差距的体系来衡量,我们的贫富差距都是越来越大,这背离 了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老说成功,无非就是得了手的骗子。没被逮着的在逃犯“成功”了,有奶就是娘的人“成功”了,1.5亿农民工都 失败了,广大劳动人民都失败了,辛苦干一年活的,都失败了。

古 话说“朱门酒肉臭”,那不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国务院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160多家,厂长经理的年薪是员工年薪的12倍到14倍。如果员工10万,厂长 没超过140万,那我觉得这是既没有大锅饭也没有过度的贫富差距。这样的企业,你老总140万,还是算成功,不然你上了亿,这就荒唐。这种事情给年轻人灌 输,就树立了非常恶劣的榜样,怎么能以这样的人为成功目标?

破坏比赛规则也算成功吗?

于 丹侃论语,说什么孔子教我们快乐生活。什么是快乐生活,快乐和悲痛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悲痛哪儿来的快乐。最近,她又在电视上侃了庄子,说了一个故事羚 羊和小乌龟赛跑,羚羊跑了一段,问你在哪儿呢,小乌龟就在前面草丛里回答他,我在这儿呢。羚羊赶快又跑,问你在哪儿呢,小乌龟又在前面草丛里说,我在这儿 呢。最后跑到终点,羚羊问你在哪儿呢,小乌龟还在前面草丛里回答,我在这儿呢。羚羊输了。原来,头天晚上,小乌龟家族事先排了一路,羚羊在哪儿问,都有前 面的小乌龟回答它。最后,于丹就解释,这叫“智力比速度更重要,判断力比技巧更高明”。这是宣扬什么呢?这不就是有组织诈骗吗?

这 个例子非常典型,于丹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却在大肆宣传有组织诈骗。她认为这就叫成功,实际上,无非就是欺负羚羊辨别不出小乌龟们面孔和声音的个体差异。我 跟朋友开玩笑就说,于丹你也辨别不出来啊,拿一盆小乌龟给你辨别,除非你是小乌龟专家。这明明是踢假球吹黑哨的行为,明明是破坏比赛规则的问题,人家昨天 和你谈的是单项,你偷偷改成团体了。最后,还告诉我们“智力比速度更重要”,连小学都没毕业,3斤加5尺能得8吗?你能说5尺大于3斤吗?小学老师都告诉 你,单位不一样不能比,怎么能叫“智力比速度更重要”,那刘翔找谁去啊?

但是,这样一个言论还可以公然地说,书也据说卖了几百万册,于丹就这样成功了。但是,这种导向是非常错误的事,成功这个概念是非常恶劣的。

什么导致了浮躁心态?

我 们曾经只追求GDP,这是个害人的指标。你要买车,GDP就上去一块;你开车去撞人,GDP也能上去,车坏了修车,GDP上去,人坏了修人,GDP上去; 人死了去火葬场,GDP还能上去一块。所以,现在整个年轻人都被误导,造成浮躁的心态,一来就是成功,二来也是成功,这就是浮躁。比如股市,股市铁律是一 个赚、两个平、七个赔,中国人都以为自己是那一个赚的。

孔 子有句话,邦有道。如果在法制的国家、和谐的社会,你是贫穷的,那你就是耻辱的。但是如果规则还没有构建完成,那么你的富裕就同样是耻辱的事情。所谓成 功,也是一个错误的导向。在现在这个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农民穷苦、贫富差距大的国家,如果你成功了,无非就是坐着奔驰宝马、包着二奶、住着豪宅,而年 轻人认为这就是成功了。有人曾经在上海进行过一个调查,年轻人愿意当农民的一个没有,愿意当工人的就一个,这太荒唐了。

一个平凡人对成功的渴望

————一切从知道了坐宝马车的感觉真好开始

文/朱慧憬

学生王扬勇花了一个月的生活费从武汉坐 火车来广州听一场成功学的现场演讲,他周围的人都说那是疯子的行为。对于这类说法,王扬勇根本不屑于理会。他给记者念了一段他的日记“我们一行8人从武汉 赶到广州听演讲,被很多人看来是疯子。成功学里做过调查,这个世界上成功者只有3%,当你所作的决定被大多数人所反对而被少数成功者所赞同时,你所作的决 定往往是正确的。我个人为了找到人生的世界级教练来了两次广州,遇到了不少挫折,投资了不少钱。想来曾经也有过抱怨,不过回想起我的经历来就好比武侠小说 里所描述的那样,不少的英雄豪杰在成为英雄前都曾经找到过一个世界级的教练,而且为成为教练的徒弟付出了艰辛的代价,有的在师父门前跪拜了一个月,有的缠 了师父10年,最终都归入师父门下……”

王扬勇闲暇时爱看武打剧,他发现电视剧里英雄主角的“镜头”特别多,而门卫、店小二之流的“镜头”少。所以,他说他要做英雄。

王 扬勇出生在一个小镇的平常家庭,父母并没有指望他出人头地,而他自己也曾经只想着毕业后找份工作过日子。可是,从一堆盗版碟中,他偶然看到了成功学讲师陈 安之的演讲,他被触动了。陈安之教育大家,只要敢想,你一定能成功,人生需要有目标。于是,王扬勇立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因为他们是这个 时代的英雄。

王 扬勇认为,他生命的第一个贵人是武汉一个师承疯狂英语、教授狂人英语的杨老师,他觉得杨老师就是他身边看到的成功人士——“他靠做培训教育,27岁买了宝 马,买了两套房子。”在杨老师身边做了半年助教,王扬勇觉得自己学到很多,比如终于知道了坐宝马车的感觉真好。“从小父母对我们的教育,都是要多体会穷的 感觉,说如果你读书不好就会过得那么差。其实我们也该体验富人的感觉,那样我们才能更想成功。”

成 功需要执行力。目前就读大四的王扬勇和他的同学利用暑假开始在宁波招生,开设狂人英语学习班,他相信自己的英语能力是可以教学生的——“好比做家教是一对 一,开培训班就是1对多。”因为想成功,所以王扬勇迫切想挣钱,“陈安之老师说成功一定需要投资,但是作为一个学生我没那么多钱去学成功学,交学费。那 么,我首先就该努力挣钱。”

王扬勇认为自己一步步走在成功的路上。“人生可能不成功么?”他断然否认这种说法:只要敢想,任何人都可能成功,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

北京某高校的一名大学生在招聘会上举着“我是金子,我要发光
!”的纸牌。竞争日益激烈,大学后们也愈加渴望成功与出众。

成功学大师封神榜

戴尔卡耐基

如何发挥语言的魅力,是现代人由沟通走向成功的必然。

成功来自于85%的人脉关系,15%的专业知识。作为“第一代成功学大师”,他的“人际关系训练班”遍布全球。《时代》周刊说,“或许,除了自由女神像,戴尔•卡耐基就是美国的象征。”

拿破仑希尔

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委屈。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就能享受别人不能享受的一切。

这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美国版本。拿破仑•希尔被称为“百万富翁创造者”的励志成功学泰斗,也曾为罗斯福组建了那个国家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智囊团。

安东尼罗宾

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他是过去20年来最负盛名的西方成功学大师。从一个洗碗也只能在浴缸里洗的穷小子,到当今最成功的世界顶级潜能开发专家,罗宾成功地从潜能学传道中赚取了亿万身家。

奥格曼蒂诺

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

他的《羊皮卷》被追随者奉为“成功圣经”,影响了美国人几近一个世纪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这个最早以《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蜚声全球的美国人,也成功地向全世界推销了3000万册他的“自我帮助”书籍。

乔治克拉森

成功就是比别人优秀一点点。

这位出生于1874年的个人理财导师,仍在激励着21世纪的银行、保险公司职员以及无数梦想致富的普通人。

奥里森马登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碍我们走向成功。如果有,就是我们自己。

他被公认为美国成功学的奠基人和最伟大的成功励志导师。虽然这位成功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早在1924年就去世了,但他创办的《成功》杂志至今仍致力于个人成功学的传播。

阿尔伯特哈伯德

热忱,是取得成功的过程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

100年来,一篇不足2000字的杂文《把信送给加西亚》以不同的方式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也因此声名远扬,并造就了一大批渴望自己能有幸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员工,和一大批埋怨找不到“送信人”的管理者。

罗伯特清崎

如果你像一个穷人那样思考问题,那么无论你赚多少钱,仍会把钱全部花光而一无所有。

1985年,在他第三次成为百万富翁后,这个第四代日裔美国人“离开”商界,开始大卖他的“财商”教育。在全世界《富爸爸,穷爸爸》的fans心目中,他就是“百万富翁的教父”。

齐格金克拉

名人名言能帮你成功。

“他有办法说服他的听众定时用牙线清理牙缝或替家里的盆栽浇水,而且其中的一万人还会把他说话的内容做成笔记,至于那些没动笔的人则是因为听得太过入神而无法分心。”这是某杂志对金克拉的描述,其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史蒂芬柯维

通向成功的七个好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知己、协同效应、不断更新。

他最著名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全球以32种语言发行过亿册,史蒂芬•柯维博士的高效能洗脑行动正在向整个世界蔓延。

Comments are closed.

会员登录关闭

记住我 忘记密码

注册会员关闭

小提示: 您的密码会通过填写的"电子邮箱"发送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