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打刑事官司找邢环中律师 【咨询(微信):13918930001】

忘记密码

北广投爆雷案分析与应对建议

2024-03-13 23:33 浏览: 308 次 字号:

大家好,我是讲干货不带货的Hanson。

我已经很久没写非标的话题了,确实自从普信爆雷之后,我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标准化基金策略上。因为我觉得非标作为上个财富阶段的过渡产物,其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此处所说的非标是指民营财富公司发行的自融或者他融类产品,2020年之后以金交所定融和收益权转让这两大类为主)。

既然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市场会逐步纠偏并且把大部分受众带到新的轨道上。无论是某家财富公司非标爆雷,还是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突然发生回撤,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这才是投资市场和财富管理的常态。

所以我在此前就已经提醒粉丝伙伴们逐渐远离非标——每个人自身情况和特定环境不一样,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有些人毅然决然撤退,有些人鉴于客户还有大量资金只能慢慢撤出,有些人反反复复出了又进,有些人不断报以侥幸从一家非标转向另一家看似更靠谱的非标……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众生相,相貌背后皆是因果。

大约是上周,有人向我求证一件事情:北广投,雷了!

我第一反应是:终于轮到它了。

接下来本文将从民营财富非标爆雷的必然性,爆雷后常见情况与态势分析,以及结合本案给出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1-谁是北广投?

很多伙伴当时断句成“北广,投雷了”,百思不得其解。

在此做个简单说明:北广投(不是北广+动词)是一家财富公司的简称,非标行业里的人应该知道,接触少的可以将其等同于钜派、甦翔、普信之类,其财富管理业务其实更多是在向公众吸收资金。略微有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财富公司背后的股东背景是实体企业(一说上市公司)。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家实体企业开设的财富机构,用来给自己或者其他项目进行配套募资。

2019年我讲过一堂非标的经典课程,叫做《非标·九九八十一难》,其中罗列了各种民营财富公司的组织模式,当时比较多的是地产公司的财富(比如恒大财富、华冕财富、钜盛华、佳兆业财富,这些现在都基本没了),纯财富公司(比如诺亚、宜信),还有一种就是实体企业的财富,大多是上市公司设立,北广投可以归到这一类。

无论是地产还是实业,其开设财富公司目的大多就是为自己的主营业务融资。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信用传导历来缺乏穿透力,大量的资金可以经过政策进入到国企和地方政府,但进入民企这端会极度分化。所以具有一定规模但资质又没有足够硬的实体企业,资金面大多时间里是偏紧的。

2-设立财富端的目的

财富管理不是一个暴利的生意,如果你做的是正经业务的话。因为买产品的收入可以算出来:认购+管理+后端,认购费与当年的募集新增量有关,管理费与当年的资金存量有关,后端业绩报酬(carry)与当年行情和管理人表现有关。

这些钱都不容易赚,但凡遇到不好的年份,基金做不出收益,自然就没有了后端。净值没走好,产品就卖不出去,自然就少了增量。甚至有客户赎回,或者为了安抚客户免去认购费。

上述三块收入都会萎缩,财富收入也会跟着锐减。所以当前中国标准化财富端的利润并不高,扣掉人工能做到千分之三的净利润就可以满意。

千分之三是个什么概念?

1个理财师如果月薪是1.5万,公司承担综合成本(包括额外的社保、绩效奖金、其他福利、管理成本和营销成本)基本就是在30万。这30万的支出按照换算成净值型基金产品的募集量需要达到3000万。

简单计算就是一年卖3000万的产品,可以覆盖30万元的用工成本支出。

按照这个标准,你就会发现券商这么多投顾,如果只靠买产品的收入,这笔账算下来大概率是亏钱的。必须结合其他收入比如交易端产生的佣金,某些销售激励特别高的产品以及利润高的业务来综合覆盖——利润考核。

既然正儿八经的财富业务不太赚钱,那么实体企业或者地产公司为什么要去涉及到这个领域中来呢?

那就只剩下两个可能:第一,为自己(实控人)补充流动性。第二,做一些高利润的财富业务。

什么是高利润的财富业务?

基本就是能够承受高昂融资成本的项目或企业的借贷业务。至于形式可以经过各种包装,但最终都绕不过还本付息这个环节。若非如此,如何吸引大量韭菜的荷包呢?

其中的逻辑倒是非常简单,如果一项业务不赚钱,在没有外部源源不断资金的支持下,持续性必然出现问题。

实体财富企业一旦自身主业利润跟不上,更多时候是流动性跟不上,其兑付就只能通过借新还旧形成一个池子来滚动发行。进入这个模式之后,一切风险都让步于池子的稳定程度,也就是新募资金是否能够覆盖旧债本息+公司运营成本。

自从2018年大资管新规落地开始,对于这类非标自融风险大量地排查和释放,所谓释放是指一边引爆自融盘一边控制影响面,将问题逐步化解。所以我们在2018年看到了阜兴集团的爆雷,并在此后一直到2021年这四五年的时间里,不断地经历各种“大而不倒”但最终倒下的雷潮。具体可以参见我之前的推文《中国财富简史2004-2022》(点即可阅读)。

北广投,作为存活时间较长的民营非标财富,依旧无法脱离这条路径。

3-爆雷后的公告与作用:
为什么要发公告?公告中需要注意哪些信息?

非标财富干久了的人都会见到两大奇观:

把蓝海做成死海,把丧事办成喜事。

尤其是在公司爆雷前后阶段,可以看到各种人性的弱点。

目前情况大家可以参考上图北广投的公告内容,说明了延期兑付的理由和后续的措施。相比当年其他已经爆雷的财富机构,这份公告还算写得比较清晰。

我在2019年点对点地评价过这家公司,当时确实有些投资人来问过他们的产品。从性质上看,无论是他融还是自融,都是依靠借款人(主体)担保。但最终能否刚兑取决于有没有钱和愿不愿还?

这两点在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情况下,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卖产品的理财师都是很难去把握的。他们能做的只有两件事:要么选择相信,要么不信离去。

所以当有人来问这家产品的时候我表示:北广投,谁投谁发愁。

我当年对很多财富公司编过箴言,比如锦泉锦泉,直下酒泉。红银红银,谁快谁赢……

当时也不知道是谁把这句话漏出去了,然后北广投财富的老大(姓周)就开始整活,要查我背景。然后这事被人传着传着又变成:对方要找我麻烦。

当时我听了就忍不住笑出声:通常我不找谁麻烦就已经可以烧高香了。如果他真能查到我以前是干什么营生,应该就没这么自信了。

当然,我顺便也查了对方——外资行出来的人嘛,多半是嘴硬心怕死,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

不管做哪个行当,一定要有足够的专业性。哪怕做一些简单的调查,我们通常也不会只查目标对象一个人,一定会再查查父母住在哪里,对方有没有孩子,孩子在哪儿上学,每周上几次兴趣班,会去哪里上兴趣班,往返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相应的路线;目标对象有哪些兴趣爱好,开的什么车,车牌是多少,出入习惯,生活作息规律,平时去哪些地方活动,喜欢(跟谁)住什么样酒店……这才是真正的背调。

只不过这件事情没有后续,所以大家也无瓜可吃(笑)。我一般对小卡拉米不会太在意,于是就这么过去了。

如果各位翻看我公号过往的推文,便可以发现那几年跟我怼过的财富公司,基本都是非法集资的下场,这些过期的外资高管看着光鲜,本质上就是无期还是十五年的区别。

言归正传,我们先说这份公告。

按照以往的经验,财富公司在出现兑付问题后不会马上发公告。因为如果是可协商的问题,能解决的一定先私下解决。这类公告披露容易引发恐慌,销售人员还要做额外的解释,很多时候财富公司募集的资金是员工自己的钱(或者亲属的钱),一旦形成内部恐慌,影响续投和募集公司可能直接就崩了,诺远当年就是这么嘎的。所以财富公司一般都会全力死撑到最后一刻,否则不会轻易发布对自己不利的公告。

既然如此,当公告发出来的时候,意味着这个问题必须得摆到台面上来了。那几年我看过无数爆雷财富公司的公告,有些一眼就知道是忽悠人的,比如普信连续发了好几次公告,还开内部会讨论方法,最后得出方案是各地继续募集,新增资金的40%用于兑付所属地区的老产品。这就摆明着要拆东墙补西墙了,而且这种募集+兑付的方法谁也救不出来,只能让更多人越陷越深。事实证明也证明了我的判断,而当时那些压根就意识不到问题的理财师还吵吵着要到上海来找我,他们在我推文下的留言还保留着,不知道今天再看到这些人会有什么想法?

公告的作用主要是说明情况和给出方案,以及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安抚人心。

所以看到公告的时候,如果自己是当事人,请不要过度脑补,一般都是会说下大致发生了什么,接着告诉你会采取哪些措施,然后做一些安慰。这里面的信息是真是假,既没有办法检验,也不会受到约束。上市公司如果发布虚假公告是要问责的,但财富公司在这个节骨眼上什么都可以说,事后哪怕发现是在欺骗误导,也就多加几声mmp。

公告说了什么不重要,没说什么才重要。

比如北广投这份公告,既没有说受到影响无法兑付的本息一共多少金额,涉及多少投资人?也没有说接下去会用什么方法去回收这些钱,大致需要多久,目前对方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具体遭遇了什么情况。更不会说,之前融资的这些钱是否真的全部流入到对应的项目中,是否有挪用的情况?

这些信息有可能会在后续的公告中出现,也可能到最后都看不见。主动权不在投资人手里,也不在卖产品的理财师手里。

过往爆雷的案例中,对于解决方案往往会有几个说法:

(1)找一家央企或者国企,或者大金主来接盘。

事实证明,无论是网信,还是民创,或者是后来的普信,所谓的接盘都是张嘴就来。其实略微有点脑子也就能想明白,为啥金主要来接盘?你有什么资产,或者其他值钱的东西别人要接?

我觉得经过这几年的洗礼,越来越多投资人已经看得清这些基本套路。如果还没看清,也别担心,市场会好好帮你们复习。

(2)分批兑付,逐渐解套。

这算是各大爆雷案中唯一能够落地的方案了,说通俗一点就是打折兑付,很多投资人会去纠结细枝末节,其实都是一厢情愿。一般拿到前面的一两期,后面公司就基本瘫痪了,能全部拿回来几乎没有。

对于这样的方案,核心焦点可以集中在早先几期的到款上。有多少就拿多少,千万别犹豫,常见情况是投资人经过较长时间的拉锯之后接受了分批兑付,但这时公司已经不行了,最终也没拿到钱。

可以这么说:遇到踩雷,就做好最坏的打算。虽然接受不了,但从数据来看,易租宝官方给出的是5年后回款35%,这个比例已经算比较高的。很多案件最终处置下来可能10%都不到。当然,这其中还有许多细节,我们放在后面聊。

所以,不要看不上前期协商后的第一笔款子,哪怕只有10%,如果你今天错过,也许得等它五六年。

(3)实物兑付

实物兑付基本没有能落地的,是套路的升级和创新,起作用很像辉瑞生产的某哥药物,无法改变本质,只能延长时间而已。

之前号称要用实物兑付的案例有网信用过商铺,纳泓用过普洱,普信用过大米,还有其他的各种方案。

之所以说实物兑付不靠谱是基于两点:第一,没有可操作性。比如用房子来兑付,投资金额通常低于房产价值,因此投资人需要补齐之后才能办理过户。但是这些房产往往都是在过剩区域,租不出去也卖不掉,甚至可能在交易过程中遇到查封。

第二,凭空捏造。之前普信说用大米兑付,上等的好米,140元10斤。然后我就在计算14个亿的未兑付金额是1亿近大米,这些大米堆起来得多大面基?不会你的仓库在元宇宙吧?还有,既然有钱买那么多大米,干嘛不直接用钱兑付?如果没钱,那大米又从哪里来?所以 ,实物兑付至多是营销剩下的物品折价。以前P2P盛行的时候,许多公司年底搞活动会给与实物激励,比如打款100万送1根24k金条。那么现在把这些金条、银币或者数码产品(手机、电脑等)拿出来抵扣未兑付的本息,虽说未尝不可,但毕竟杯水车薪。

分析了一下之后,大家会发现其实所谓的解决方案(1)和(3)是不靠谱的,(2)是否能落地取决于财富公司账面上还有多少钱?依旧是这个悖论,有钱了就不会影响兑付,现在都没办法兑付自然账面上没多少钱了。

既然三个方案的条件都不太成立,那就只能走向第四个选择——等待。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解释也好,方案也罢,其实对方早就替我们做好的选择。

此外,还需要注意公告发出之后的发生的事情,比如辟谣和澄清。常见于公告解释的无法兑付的原因,比如是融资主体违约,可能对方会发公告澄清说不是自己的问题,甚至自己没有拿到过这家的钱。如果这样的话,局面就会立刻变得混乱起来。也会有人跳出来带节奏,这时候记住:一定要搞清楚募集资金的用途,是否与买产品时宣传的一致?(这点很关键,会影响到整个案件的性质)

另一种辟谣多见于接盘方,之前民创就声称中房集团会来接盘,结果第二天对方就回了个公告辟谣说没有这回事,自此信心破灭,集团崩塌。所以这两点一定要加以关注,至于其他的信息可以选择性地评估。

4-爆雷与非法集资的关联

大部分民营财富辉煌了几年之后,皆在雷声中以非法集资落下帷幕。所以我们经常会将爆雷等同于非法集资,这里面还需要做一些区分。

非法集资的判断,之前写过一些推文说明,这里就不反复展开了,直接说重点,可以用公式表达出来:

非法集资 = 借贷 + 自融 + 公众 + 爆雷

借贷是投资人把资金交给财富公司这个行为的基本属性。因为产品是保本保息的,大家都会定期收到固定比例的利息,无论合同上有无这一条,都可视作借贷的属性。

财富公司的非标业务是自己向一堆投资人借钱,然后把这笔钱集中起来再借给某个企业,或者就自己拿去用。前者叫做他融,俗称是做项目,后者叫做自融。

公众是指募集的散客超过200人,很多财富公司觉得自己能钻这个空子,但是这里的200人在特定环境下是重复计算。比如你只有50个客户,3个月一期,续投4次,这就是200人。比如你有超过200个理财师(全国),每人把资料发给2个客户,就是面向400人宣传,严格上来说就是面向公众。

爆雷,大家再熟悉不过,本息最终无法兑付。

这4个特征叠加起来,便可满足构成非法集资的要件。当然,具体刑法里没有非法集资罪,因为这是一个行为,不是一个罪名。罪名常用的有两个: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并且这两个罪名经常同时出现。

许多投资人和销售对于这些基本的法律概念是没有的,因此会觉得自己做点事情没有问题(这也是过往许多人会来留言维护公司的原因之一)。当然,管理层通常很清楚地知晓自己公司的具体情况,因此案发后高级管理人+中层管理人员很难得到豁免(不知情不能作为免受或者减轻处罚的依据)。

在界定了非法集资的特征之后,我们再来结合各种爆雷案件来分析。首先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爆雷,如果兑付正常,没有人会来强行中止业务。当地的金融办或者打非办可以提醒,但通常不会直接干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财富公司知道倒闭之前都可以宣传连续多少期兑付,最近跑路的那家是连续20年完美兑付。

很多投资人非常愿意相信这样的说辞,所以他们踩雷带着极大的必然性,这与具体哪家公司不好或者哪个理财师骗没骗无关,而是基于这样的认知特征,他们只会去相信骗自己的人,你好好说投资有风险,有收益就会亏钱,万万是不愿接受的。这些投资人开口基本都是:还有没有靠谱的非标(保本保息)?前些日子银行理财师出现亏损,许多厦门、福州、泉州的大客户都很紧张,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银行产品是不会亏钱的,如果抱着这个观点不放,后面有的是亏钱的机会。

一旦无法正常兑付,影响面扩大,直到涉及到群体事件,监管和公安机关才会逐步介入进来。投资人此时会很愤怒地抱怨,为啥不提前通知?工作人员也很无辜,我们在这家公司楼下挂着远离非法集资的横幅,这么多年了你都没看见?

无论如何,一切以爆雷为开端。但是,爆雷跟非法集资之间并非必然。

有两个case可以参考:一个是诺亚的罗静承兴案,11月份下的判决书,罪名是合同诈骗。因此当时销售这只产品的诺亚理财师并没有受到刑事层面的风险。另一个是海银曾经在2019年出现地产项目兑付延期,最后得以解决,今天已经朝着净值化财富的路径上转型,FOF也做的不错。

也就是说,如果资金使用者能够与财富公司完全隔离,是可以做一些回转的。此外,如果项目能够处理掉,群体矛盾平息之后也能够大事化小。而大部分财富公司都直接接触、使用或者占用资金,这样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出事后会被定性为“侵占”。具体来说,如果给理财师发的工资或者奖金中来源于募集的基金,那就能构成了侵占。而关于此来源的界定,就跟公司的主营收入有关。如果主营情况很糟糕,但通过包装给外人看的很好,于是投资人投了钱,然后公司用这钱中的一部分维系公司,另一部分钱做项目,亦构成侵占。过往四年里大量的非法集资案件便说明了这个现象和特点。当然,也会存在一些例外,我印象中诺远、普信和恒誉天泽目前都应该没有立案,其中多少有些微妙,姑且看做是特殊时代下特例吧。

关于北广投案是否算作非法集资,我觉得在当前没有讨论的必要:第一,定性工作应当由公安和检察院来完成,我仅仅是一个写公号的,可以发表观点,但没有法律上的效力(严格上在宣判之前,至多只是犯罪嫌疑人而已)。第二,定性成非法集资不是目的,减少投资人损失,降低从业者的伤害,让他们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加重要。所以我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一些观点和建议,仅供参考。


5-遇到这种情况,接下去应该怎么办?

通常碰到无法兑付,投资人总是会分裂成两派:一个叫做闹,一个叫做等。

去年开始闹腾的情形见得少了,今年(2022)我记得还是钜派公告宣布取消所有财富端后,有投资人组织去示威。在2018和2019这两年,经常看到有人组队闹财富公司。2020年因为疫情,外出不方便,没闹起来。

其实闹是最最无法解决问题的,尤其是大规模组织起来的闹,即便有钱也不会给了。因为给了这几个,就没法应付剩下几个,后来的心理不平衡,会闹得更凶。然后没闹的人看到闹了能拿到钱,便纷纷加入闹腾大军,闹的人越来越多,没事的公司也歇菜了。

民间借贷行业里有一个角色叫做门板,所谓门板就是帮助欠款的老板抵挡住前来要债的债主。门板守则中有一条就是在没有商量达成一致之前,绝对不轻易给钱。这里面有大量的博弈和实操技巧,本文主题不是这个,因此点到为止,感兴趣以后线下可以私聊。

无论是门板,还是财富公司的爆雷,背后的逻辑几乎一样,因为那些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想要拿回钱应该在兑付刚刚出现问题的时候下手,并且不能让太多其他投资人一起,否则可能面临两个困境:①钱不够分;②消息泄露。

在这个阶段,只要掌控核心的财务人员和最高管理层两到三个人即可,也不会涉及太多的武力成分,因此需要快速掌握对方真正害怕的是什么。现在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们在做背调的时候要如此细致了吧?

三年前有个案例,陕西有个投资人,上海某家财富公司爆雷了,第一期开始延兑。对方带着一个副手连夜开车到上海,进入财富公司总部,老总正在安抚理财师呢。散会后这投资人上前攀谈,表示要了解下情况。老板见来的就俩人,直接就安排在小会议室聊(怕对方闹,影响到刚安抚好的理财师)。结果一进门,两人直接就拔D,一个守住门一个主谈。大约就用了20分钟,兑付了400万本金(利息不要了)。老总平时颐指气使,但在这20分钟里说话声音都没高过八度。就在拿回钱后又过了两周,这家公司爆发了大面积上门要钱,就再也没有缓过来。

当年我跟学员们复盘这个案例总结出几点:第一,金额不大。本金400万,利息就七八万。第二,刚出事,财富公司账面上还留有现金。第三,没人知道。无论是实控人还是总经理,刚开始都不会直接放弃躺平。第四,钱不是自己的,总经理是打工的。第五,下手要狠,话不要多。很多人有个坏习惯,总是喜欢先去跟对方讲道理。你讲了半天没人听,或者对方狡辩,这就很被动了。一般是先撂倒,打完之后再讲道理,对方就肯听了。基本的顺序都不对,钱怎么要得回来?

一大堆人去闹的时候你再掺和进去,那仅仅是在跟风而已。

另一边的“等”是指无论财富公司给出什么样的解释,都傻傻地相信+接受+等待。在过往我跟无数踩雷的投资人交流,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更加愿意相信还有挽救的可能,讨论的话题并不是如何应对当前的情况,而是找出N个财富公司能兑付的理由来反驳所有不看好的人。相比解决问题,他们更像是在寻找自我安慰。如果连Hanson老师都无法证明这家公司有问题,那么还有什么比这更有力的依据呢?

我非常不喜欢去证明自己正确,只有傻逼才会乐此不疲。所以每逢遇到要做证明题的投资人,我都会微微一笑:你说得都对!

从行动上看,闹腾派偏向于认为财富公司是一坨屎,应该彻底粉碎。等待派认为财富公司只有活着,才有机会继续兑付。两者之间莫名其妙地形成了冲突,甚至会有激烈的斗争。在诺远案件中,发展出黑子和卫士两种角色。当然黑子中还会混入一些无关人士,希望借此浑水摸鱼。当外部矛盾被转移为内部矛盾之后,爆雷的局面便更加难以收拾。

所以,基于北广投当前的公告,我个人观点既不偏向闹,也不主张傻等。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赶紧建立起良性的沟通渠道。因为事情刚刚浮出水面,到底还有哪些重要的信息没有被披露,大部分投资人和理财师应该还不得而知。既然如此,先好好沟通起来再说。确保:①理顺关系。这个案件中,财富公司是什么角色,理财师什么角色,高管什么角色,他们应该做什么,又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即便后期需要斗争,也必须先搞清楚谁是斗争对象,谁是可以争取对象。什么不可妥协,什么又可以退让?②有定期的反馈,融资主体对于债务的处置态度。③有明确的措施,起诉、保全、其他手段以及实施的节点和计划。这些事情如果能有人组织起来,那么后续的沟通也好,处置也罢将会更有效率。

当然这些建议主要是结合当前的环境给出,后续环境和预期事件发生变化之时,采取的措施也应当结合具体情况调整,这才算是实事求是。


6-非法集资案件中哪些个体会受伤?

首先受伤的肯定是投资人,但绝对不止在金钱上,还有身心方面。通常这类财富公司的客户以老人居多,投资款主要是个人或者家庭的毕生积蓄。甚至过往的案例中,受害者不乏重疾病人,为了缓解医疗支出给家庭带来的负担,将治病的钱投入了财富公司生息。在爆雷之后,许多投资人在精神方面很容易陷入一种病态,敏感焦虑并且狂躁易怒,非常容易走极端。许多投资人参与大规模WQ,常驻财富公司,弄得自己很累,心理压力又大。

所以我总是建议,已经踩雷的多想想往后,不要只盯着眼前。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亏损已经难以避免,未来的生活才是重点。身边的亲戚朋友如果踩了雷,多一点包容和安慰,他们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负担。相比事后责怪和争论,不如吸取教训,调整身心,好好生活。

尤其是年纪大的客户,除非生活极度窘迫,真没必要去死磕。我自己服务了好多年纪较大的超高净,我一直跟他们说:如果你想为孩子留下财富,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去做安排。不要在投资上去多贪那一个点的收益,因为这有可能让你付出10个点回撤甚至更大代价,少亏些钱就已经在帮孩子忙了。如果下一代已经丰衣足食,那就更没必要太纠结,不要把投资当成生活的全部,多去消费享受,都辛苦了大半辈子,钱留着不花干什么呢?

第二个受伤的是从业人员,因为很多理财师自己就是客户,或者亲友是客户。所以爆雷之后,除了经济上受到损失,遭到周边的压力,还要承担刑事风险(退赔+判刑)。高层管理虽然收入高,但大多还是普通家庭。集资诈骗的量刑中,主犯(实控人)可以到无期徒刑,核心的总裁、总经理往往在10年以上。罗静承兴案的判决书之前我在无鱼群里发过,大家可以看下最后的刑期,虽然是合同诈骗,但跟集资诈骗也有相似之处,可供参考。坐过牢基本就毁掉职业生涯,并且还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处罚——集资诈骗犯罪是要判处赔偿投资人损失的,什么是投资人损失?没有兑付的部分就是投资人损失!这个部分赔不出来,那就成了失信人,在刑满释放后继续影响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最后我想说的是:追求本息刚性兑付本就是个不合理的目标,既然起点不合理,就不要妄想着结果会很圆满。我之所以在2018年大资管新规出台时就极力反对自融型的非标产品,主要就是因为前期连续的完美兑付会让你将大量甚至所有的本金全部投入,包括期间赚到的利息,最后随着一生响雷化为乌有。借新还旧无法持续,投资人拿到8%-10%的固定收益,再加上募集资金的营销成本,维持运营的管理成本和高昂的人员工资+奖金,综合成本不会低于40%。一个年化40%,回撤为0的产品在二级市场会被视作神级,通常只出现短期的自营策略中。所以,不要只看到自己到手的收益貌似8个点不算高,但整个环节里其他的信息你都没看到,这便是很大的风险了。

无论北广投案最终结局如何,市场还是用现实给出了答案:从来就没有保本保息,只有欠缺的认知和一厢情愿而已。

听说这事我还是挺惊讶的:都到2022年,居然还有人踩非标的雷!

(Hanson老师)

Comments are closed.

会员登录关闭

记住我 忘记密码

注册会员关闭

小提示: 您的密码会通过填写的"电子邮箱"发送给您.